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
首位卡奴成功破產案例之始末
首位卡奴成功破產案例之始末
農曆年期間看到首位卡奴成功申請破產的報導。當時沒有時間仔細研究,昨天利用空檔,把相關的判決書都調了出來,終於搞懂整個的流程。以下就是整個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出來的訴訟過程:
94/6/18
鄭三和因積欠信用卡以及通信貸款無力繳交,遭國泰世華銀行向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請求。
94/8/23
一審辯論庭,鄭三和未出庭,由銀行方單方面陳述事實。
94/8/19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裁判書字號:94,訴,3011
台北地方法院判決鄭三和應支付國泰世華銀行 570,579 元以及 94/6/19 之後依照 19.7% 年利率產生之利息。
94/9/28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裁判書字號:94,破,71
鄭三和依照破產法提出「破產前和解」申請,被中國信託等 12 家銀行拒絕,法院裁定和解失敗。
94/11/10 台灣高等法院 裁判書字號:94,破抗,11
鄭三和引用破產法第 35 條,認為法院應當於和解失敗後宣告當事人破產,因此向高等法院上訴,但遭駁回。理由是當事人應向原審法院聲請。
94/12/16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裁判書字號:94,破,71
鄭三和向地院提出聲請補充裁定,依據破產法第 35 條宣告他破產,被地方法院駁回,理由是當事人尚有工作能力,未來仍有清償債務之可能。
95/2/24 台灣高等法院 裁判書字號:95,破抗,6
鄭三和不服 12/16 之判決,向高等法院提出上訴,但遭駁回。理由是鄭三和無財產可分配,亦無財產可供執行破產所需的費用 (參考院字 1505 號司法解釋)。鄭三和的哥哥鄭伎宏雖然於辯論庭中提出願意贈與 60 萬供執行破產所需費用以及清償債務,但高院認為贈與只是口頭聲明,隨時可撤銷贈與,不具有意義。
95/6/2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裁判書字號:95,破,55
鄭伎宏將 60 萬匯入鄭三和戶頭,並提出破產申請,獲得地方法院同意,正式宣告鄭三和破產。此時鄭三和共積欠銀行團 3,049,666 元,名下資產(含鄭伎宏贈與之 60 萬元)為 713,698 元。
95/8/23 台灣高等法院 裁判書字號:95,破抗,38
銀行團不服地方法院之破產判決,向高院提出上訴。高院同意銀行團之申請,撤銷地方法院之破產判決。理由是鄭三和正當壯年,仍有工作能力,且地方法院未細算 71 萬之資金是否足夠執行破產程序並留下財產可供分配。
95/10/2 台灣高等法院 裁判書字號:95,破抗,38
鄭三和委請蔡文玉律師,以高等法院前述判決違反院字第 958 號解釋以及破產法第 148 條規定提出再抗告,遭高等法院駁回,理由與 8/23 判決大致相同。(但裁判書對於原判決違反 958 號解釋以及破產法 148 條部份未做回應。)
95/12/28 最高法院 裁判書字號:95,台抗,794 & 95,台抗,795
鄭三和不服高等法院判決,再向最高法院上訴,案情出現逆轉。最高法院同意鄭三和方之法律見解,認為院字 958 號解釋之意義即為個人受破產宣告之後,債權人不得再行抗告以推翻破產宣告。故高等法院 8/23 撤銷地方法院破產宣告之判決,以及高等法院 10/2 駁回再抗告之判決均予以撤銷,最高法院並代為駁回銀行團抗告之申請,回復地方法院之判決。至此該破產案件三審定讞。
由此過程可以看出,鄭三和能夠成功申請破產,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!至於對於該案件之看法,留待下次有空時我再行補充。
補充:院字第 958 號解釋內容如下──
(一)法院所為宣告破產之裁定,如已為公告,即無再行送達之必要。
(二)破產宣告係基於債務人之聲請者,如債權人查有詐欺破產情事,雖不能對於破產宣告聲明抗告,但得依其他訴訟程序另求救濟。
相關判決書以及司法解釋可至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查詢;相關法條可至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。
破產之後,債務就可以一筆勾消,而且大約三到四年之後,當事人就可以復權,恢復正常生活。請參考──
http://www.soezlaw.com/news061030.htm
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
GTDGmail
其實我已經習慣用PDA來做,用GTDGmail來實行還要花點力氣(期望可以混著用)
喜歡簡單介面的可以使用GoogleNotebook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章來自: http://ihower.idv.tw/blog/
Getting Things Done (GTD) 是一套由 David Allen 所提出來的個人行動管理流程,他分成五個部份來討論 1.蒐集 2.處理 3.組織 4.檢討 5.行動 ,核心觀念是將所有雜事組織在手邊,而不是腦海裏。別浪費時間重複思考同樣的事。因為心思會持續擔心掛念懸而未決的事情,造成擾亂跟心理壓力,而無法專心。
最高境界”心如止水”,心靈澄淨做事自然有建設性。
專案企劃
- 非正式構思更具生產力,最少的時間跟精力,創造最大績效。
- 使用自然計畫模式:界定目標和原則,想像期望成果,腦力激盪,組織,找出下一步行動
1.蒐集(Collecting)
- 不再事事記掛於心,所有資訊集中等待處理。扔到收件夾,將事情趕出腦海。
- 絕妙的好點子很少在上班時間來訪,手邊的搜集工具是否留的住創意,才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。
- 如果真的決意甩開壓力,每一處都得完成蒐集的過程。以量取勝。
2.處理(Processing)
- 把事情想清楚,決定後續行動,清空收件夾。
- 如果行動不超過兩分鐘,立即執行。兩分鐘是效率切割點,即使不是高優先也要現在就做。
- 一次只能處理收件夾的一件事,而且每件事都要做出決定。
- 不可行無須行動的事情有三種 :
1.丟垃圾桶
2.孵化,現在不需要做,以後也許有需要,放”也許/某一天清單”或寫入行事曆提醒 (如寫某天要把這件事重新放入行動項目)
3.參考資料,儲存歸檔
3.組織(Organizing)
- 交付委派的事情,進”等候回音清單”
- 行事曆用來特定日期跟時間的行動跟資訊,不要放每日應完成事項,沒用。
- 沒有要立即執行的事情,製作 “行動項目” 組織分類放入”任務清單”中。
- 任務是指多於一個行動步驟才能達成期望結局的事。
- 其中行動項目再依照情境分類,如書房、辦公室、家裡….etc
- “也許/將來某一天清單” 也要分類,如想買的東西、想看的電影、想吃的餐廳….etc
4.週期檢討(Reviewing)
- 每週檢查還有多少未完成事項,保持工作系統的即時性和功能性。
- 大部分人招攬責任的速度,永遠比行事的腳步快。
- 每件任務都應該至少有一項可以立即展開行動。
5.行動(Doing)
- 信任直覺,從行動清單中挑選執行。依據場地,時間,精力,輕重緩急。
- 事情的輕重緩急決定於從上往下的六個層次高度,但是實務上應該先由下而上逐漸提升焦點。
其他
- 身邊永遠要有預備書寫工具,淺意識可能會因為沒有東西紀錄成果,而抗拒動腦。
- 焦慮和罪惡感並非來自做不完的事,而是對自己爽約的自然結果。解決方法有
1.不輕易承諾,凡事不要看太重,事情就會少很多。
2.完成承諾。 在不可能降低標準又不能停止接受更多任務的情況下,請考慮3
3.重新議定承諾,重新議約不算是爽約。把事情放入系統中。 - 如果事情只記在腦袋裡,沒有立即執行就是爽自己約。
- 用心想事情,而非記事情。養成即使是小小承諾,也要下載到收件夾的習慣。
- 只要把”下一步是什麼”作為最基本的堅持,工作能量及生產力都會有顯著提升。
- 不能決定下一步,即使間單的事也會陷入膠著。
- 聰明人愛拖延,被想像的悲劇嚇壞而不想碰。要找出下一步行動,麻痺頭腦。
- 開會結束時,可以以 “那麼下一步該怎麼做呢? “作為結束問題,一個團體要同甘共苦,應該反應在責任上,大家都努力界定目標,分派特定的人執行,讓每個人都可以從未定事項的疑慮中獲得解放。
- 某些組織生產力不振的癥結在於:長程專案缺乏具體的下一步行動。
- 人們在意的事,都應註明期望的結局。這對我有什麼意義(why)?我真正要的是什麼(成功結局)?下一步該如何?
幾個參考網站:
星空佈局之處 - WorkFlow Diagram From "Getting Things Done"
使用工具:
- Gmail+FireFox -> GTDGmail
GTDGmail 是一個 Firefox的extension,主要是用Gmail這個服務的一些特色,來作為GTD的一個實踐輔助軟體。
這個 extension 利用了 GMail 的一些特色,包括 label(標籤),coversation(會話群組)等來快速把GTD需要的功能給實作出來。當然, GMail本身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Inbox collector,尤其是當你很倚賴Email時。再說,Gmail的大容量和內建的搜尋功能也都很適合GTD,信件夾檔則可以用來存放其他類型的資料 和文件。這樣子想一想,似乎還比我現有的solution來的方便和簡單。
以下呢,是我試用 1.11版的小教學,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起玩玩看。
先下載 GTDGmail 這個 extension,安裝完後重新啟動 firefox,會跳出一個歡迎畫面:
然後登入你想用來作GTD的Gmail,會發現左邊出現一個第一次安裝的提示區塊:
而且主畫面區在每個會話群組後也多了一個小小的「GTD」符號,最下面也多了一個「 Print Hipster PDA Cards [GTD]」的按鈕。
點一下前面提到的那個安裝提示區塊,會跳到 label(標籤) 的設定區,為了省事,可以直接點那些連結自動產生對應的Label。
再來,是設定 Filter(篩選器)。
建立兩個主要的 filter,如下所示:
完整的安裝方式也可以參考Installation Guide
接下來,來試試看實際使用的流程吧:
新增 task:
到撰寫郵件,會發現多出三個連結: Send Email,Send Myself a Task,跟 Send Myself a Reference,幹嘛的應該很清楚了。
點一下 Send Myself a Task 吧。
然後輸入一下要做的事
寄出後應該就在收件匣裡看到剛才產生的task,而且套上了 S:Action的標籤。
點進去後,就可以輕易地依據工作的完成狀態//進度來新增/刪除不同的 tag,然後下一步行動(Next Action, NA)則可以用回覆該封mail的方式來進行。
再回到收件匣,右上那一排 GTD Review 可以快速地列出符合tag 的mail(task),非常適合作為 review。
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
Google接受外部郵件(Mail Fetcher)
想要使用POP收外部郵件的功能只要語言設成English即可
Settings>General>Language: 設為English
Settings>Accounts>Get mail from other accounts:
目前可能遇到問題是大家都這樣做,超過外部信箱流量就把它給擋住了(因為我目前就是這樣,看來要收好幾天了)
還有有些被丟到外部信箱的垃圾郵件還是要自己去撿回來了(這時想停能用這功能就好了)
可能是GMAIL已經開放申請,在官方論壇看到一些詢問,一起放著好了
How do I set up Mail Fetcher?
轉寄信件時如何選取寄件人
我設定Gmail可以收我其他支援POP3的信箱 ... (台灣Yahoo POP要花錢,請把個人語言設定成Engliah就能收了)
(以前是找論壇找答案,現在有部落格變成是找人找答案;不過找得到人問就相對麻煩了)
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
再看看別人整理過的資訊多吸收點觀念
這次把懶人包分成三等分,分別討論:增加個人競爭力與職場關係、理財、投資,一樣是觀念性的東西比較多,實際操盤技巧比較少,畢竟戰略比戰術重要,技巧只是末節而已。看了這麼多投資人的喜怒哀樂,真的會有這種感覺,就像我之前講過的,其實只要用功學習,大概半年內就可以把技巧學到,不過大家技巧差不多卻還是賺的人少,賠的多,這就是因為心態和觀念性的問題了,所以我會把觀念性的比重放大,因為這才是致富的王道。
廢話不多說,從增加個人競爭力與職場關係開始談起,我建議可以依序看:
自己本身籌碼變多了以後,自然可以賺到更多錢,賺了錢就要想辦法理財,理財不等於投資,但是重要性不遑多讓,沒有人可以只靠投資卻不理財而變成富豪的。請依序看下面文章:
壓軸的當然就是投資,其中包含了基金、股票、期貨,觀念性和技巧性文章,以及最受歡迎的破除迷思系列,請看:
技巧篇:
破除投資迷思篇:
大家要是覺得不過癮,記得還可以來複習一下致富懶人包第一集(打造你的財富地圖)
最後送給各位一句話:財富決定自由。
希望各位都越來越自由。
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
看看別人整理過的資訊多吸收點觀念
人人都想致富,可是富有的人很少,問題出在哪裡?不要怪政治,咱們這裡不談這個。我知道很多人只是缺了一個有系統的方法,想要DO SOMETHING去改變卻不知道怎麼做,剛好今天是2006年的最後一天,因此我就想把我的文章做成一個MAP,財富地圖,讓大家能夠循圖索驥,一步一步跟著我的文章成長財富,最後實現富足一生的夢想。我相信改變並不可能在一夜之間,但是會越來越靠近。
致富之道不外乎開源節流,然後把開源節流存下來的錢經過投資理財的手段放大,放大五倍、十倍,甚至百倍,自然而然成為富人。
開源怎麼開?
先參考增加個人競爭力(從兩把刷子與兩倍薪水談起)--1和增加個人競爭力(回到問題的本源)--2,再參考大家有想過中年失業的問題嗎?這篇,如何提昇自己能夠在公司內部加薪、升官,如何在離開公司能夠過得更好。
看看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的這篇,可以幫助你破除原本覺得理所當然的觀念,更加認清社會的現實面。
節流部份就請參照脫離貧窮的第一步絕對不是投資
第二步就開始投資,投資可以分一部分資金投資共同基金,一部分投資股市。
不過我們先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和事前準備最重要。
請參照:
共同基金部份可以從基金篇開始,讀到為什麼我不買國內的共同基金,再讀選基金的4433法則。
股市期貨部份要看的部份依序是:
最多的是迷思和錯誤觀念的澄清部份:
- 為什麼外資和投信的話都不要聽、
- 金融操作所為何來?、
- 為什麼EPS和本益比每次都不準、
- 買股就要買最強的、
- 停損只是基本功、
- 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、
- 何謂概念股?、
- 為什麼不能看基本面做股票?、
- 股市下跌不需要任何理由、
- 股市中並不存在『安穩獲利』這回事
最後別忘了,十分鐘讀書那部份都很棒,能夠學到很多以前沒人教的東西。